“您好,目前‘开门红’政策非常给力,不看征信查询和负债,年化利率低至2.8%~3.55%,额度在50万~100万元,近期您这边儿需要多少资金?”岁末年初

“科企农”携手 打响古田银耳的品质翻身仗

探索 2024-01-10 19:44:15 6霄云路四川南充蓬安县

康亿达工人正在罐装烘干的科企农银耳。

东南网11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通讯员 张明辉 文/图)在“食用菌之都”古田县翠屏湖畔,携手从山顶往下看,打响的品上千个高山菇棚成为一道独特的古田风景线,与四周的银耳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时下正值银耳收获的质翻季节,走进菇棚里,身仗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科企农一朵朵蘑菇如花一样绽放。携手

这里的打响的品60多处银耳培植基地、1066座高山菇棚,古田都是银耳由福建古田康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手菇农搭建的。菇农罗丽娟对记者说道:“原来种银耳,质翻技术、身仗管理跟不上,科企农产量低,品质等级不高,干一年也就挣点辛苦钱。如今大不同,在康亿达的带领下,我们培育出了‘金燕耳’!”

康亿达董事长陈清华介绍,多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与康亿达“科企联手”,采用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有效保障银耳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基质营养优化,筛选出适宜银耳生长的栽培配方,研究预熟化银耳耐热菌芽孢杀灭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康亿达推行“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发展模式,直接带动300多人走上致富路,促进银耳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绿色+有机”模式种植的银耳成品

全程绿色栽培的挑战

在食用菌领域深耕30余年,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林衍铨带领团队,在灵芝、绣球菌等菌种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但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银耳结下这么深厚的缘分。

银耳在福建省内广泛种植,“物美价廉”是它的标签。“银耳是真菌伴生菌的代表之一,自然条件下,银耳必须与香灰菌伴生。这也意味着,银耳比其他食用菌种植难度更大。”林衍铨说,“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也严重制约着银耳产业往高端发展。”

陈清华对此感触颇深。

2017年,陈清华创立“金燕耳”品牌,在古田县翠屏湖畔海拔600~1300米的群山中设立银耳核心产区。但是,他马上就意识到发展银耳产业的重重困难。

产业链分散,是陈清华发现的第一个问题。“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栽培……每个环节分得很细,都是不同的人在负责,导致发现问题也难以找到责任人。”

此外,银耳品质不稳定,要么有病虫害,要么质量不佳,种植户的技术也参差不齐。“这批的品质跟下一批的往往不一样。”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陈清华经常收到各种投诉,每天都很头疼。

品质不稳定,意味着产品不安全,自然也跟高端市场无缘。这也是2020年他找到林衍铨寻求良策的主要原因。

当时,林衍铨只问了一句:“你是真认真,还是假认真?”

“自然是真认真。”陈清华毫不犹豫。他并没有想到,因为这个“真认真”,后来需要付出上千万元的代价。

“我们必须走全新的高品质银耳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摸清楚哪些虫子喜欢银耳,从根源上找准‘对手’,方能有的放矢,拿出不施农药又能防虫的对策。”林衍铨说。

说干就干,陈清华第一个找的人,就是菇农罗丽娟。

在古田县泮洋乡凤竹村的一个银耳大棚里,整齐排列的8层木架上长满了白花花的银耳。拨开一层层耳花,罗丽娟就能根据银耳长势、长相判断它们是否需要通风、喷水等管护。

当陈清华说“今年的银耳不需要打药”时,罗丽娟觉得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银耳很香,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虫子,为了保证它的产量,以往不可避免需要适当打药”。

但“绿色+有机”模式种植银耳,决不能扯上农药。“所有损失我们来赔。”听到陈清华的这句话,罗丽娟才决定一试。而后,更多的菇农也加入到这场庞大的试验中。

“科企农”的共建共赢

2021年7月,省农业科学院与康亿达共建的“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科企合作”的银耳产业研究院。

挂牌之后,一场“大战”开始了。

林衍铨团队往返于田间与实验室,广泛搜集古田县目前所使用的银耳生产菌种,用不同的配方将不同的菌种放在实验室中培植,查看长势情况。“找到了!”在第27份材料中,团队初步发现了适合在古田生长的优质菌种。

与此同时,在罗丽娟等菇农的大棚里,蚕食银耳的虫子与日俱增。半年后,林衍铨团队找到了防虫新办法——给菇棚盖上不影响通风的纱帐,指导罗丽娟等菇农高频巡视,上手捉住“漏网之鱼”,才终于止住虫灾。

在这场试验中,人工成本、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因为取消打药,菇农收成不到以前的一半。这些都需要陈清华来埋单,综合算下来,公司亏损达3000多万元。陈清华顶住了压力,“这时我才理解了林老师所说的‘真认真’。但我没有退缩,食品产业要长久,要向高端发展,就必须要保证食材的安全。”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科学家、企业家、菇农的配合越发默契了。

根据银耳生长习性,林衍铨团队选择在不同海拔高度使用多种创新办法栽培银耳。如,冬春季在中低海拔区种植,夏秋季节在高中海拔区种植;培养基加入茶油籽壳、茯苓、莲子粉、桑葚枝等多种配料,同传统方法比,种出来的银耳口感更软糯绵滑,营养价值更高;采用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有效保障银耳产品质量安全等。

“我们陆续规范了银耳栽培季节、栽培场地选择及布局、菇房要求、原料要求、栽培配方,以及制袋、发菌、出菇管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工艺流程,为提高银耳原料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可追溯性奠定了基础。”林衍铨说。

陈清华的步伐也迈得更大,从选种育种到培养基的研制,从菇棚的搭建到种植管理……他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并逐步完成银耳行业首家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古田产业平台与深圳市场平台“双总部驱动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此带动下,罗丽娟等菇农的种植技术更科学了,收入也更稳定了。“我们免费从康亿达那里拿菌种与养料包,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培育,待银耳收获后按照约定价格卖给企业。”罗丽娟粗略统计,自家菇棚里4万株银耳,全程不打农药,虫害率还不到5‰。“以前追求产量,现在更追求品质。跟以前比,不仅风险更小了,价格还变高了。”据了解,3年前古田的鲜银耳价格在每公斤32元左右,如今已上涨至46元左右。

“去年,公司培植高山生态有机银耳1000多万棒,年产高山生态有机银耳3000多吨。”陈清华说,“合作菇农平均每户年收入15万~20万元,平均年增收6万~8万元,其中好的可达30万~40万元。”通过“科企农”携手,在这场高山上的银耳种植试验中,他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记者手记

农业生产绿色化需要多方默契携手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古田县这场“科企农”的合作,在从源头至加工的整条产业链上,都构建起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实现绿色化种植“从菌种到产品”的闭环。

其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帮助制定了银耳干品加工生产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实现企业“有标生产”;原本分散的菇农得到了专业技术指导,在企业的兜底和带动下,一改传统依赖农药的培植方式,实现种植技术和理念的变革;企业敢于以“绿色发展”为核心进行产业链布局,有效把控产品品质,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在这场实践中,科技工作者用专业知识和技术钻研出更科学的发展模式,企业用破釜沉舟的勇气推动技术革新,菇农用认真负责的态度配合试验,三方携手打造一条绿色粮食全产业链,不仅成功生产出安全的食材,还提升了银耳的附加值,最终实现“三赢”。

这也充分说明,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农企对接、多方联手”。期待我省通过建设更多优质培植基地,完善生产制作流程,并制定规范体系,科学选棚、科学选人、科学培植,引导更多企业将农户作为共发展、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产业链内外基础设施改造和区域全面发展,让银耳成为福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友情链接

李郭同舟网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李郭同舟网   sitemap

联系QQ: QQ号 邮箱地址:96@qq.com